
一、源起發(fā)展階段(1863年—1948年)
清同治二年(1863年),創(chuàng)始人曹錦仁繼承了先輩們創(chuàng)立的“德茂慶”字號專門從事木器加工,以工匠手藝賺錢來維持一家數十口人的日常生活開支。曹錦仁敦厚誠信,價格公平合理,很快在當地就享有聲譽。后來又招徒授藝,擴大規(guī)模,經幾年艱辛經營后,“德茂慶”木器作坊便名聲鵲起,成為了當時四鄉(xiāng)五村群眾木器加工維修的中心基地。
清光緒元年(1875年),第一代傳承人曹錦仁之子曹金堂、曹銀堂兩兄弟先后進入“德茂慶”,跟隨父親學習木器加工技藝,成為第二代技藝傳承人。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第二代傳承人曹金堂、曹銀堂二人子承父業(yè),開始了分業(yè)經營。其中,曹銀堂沿用“德茂慶”老字號,繼續(xù)以農用品加工和維修業(yè)為主。曹金堂則在稷山縣汾北的下迪村開設了新字號“益泰永”,主要以農家、寺廟、祠堂所需的牌匾楹聯(lián)等木雕產品生產為主。同時,曹金堂定下了店訓:“木雕活兒要做好,全看起收一把刀”、“活兒大,活兒小,該做的遍數絕不能少”;收徒后又要求徒弟們秉承“慢工出細活”的傳統(tǒng)工藝要求,努力人人都當好工匠,人人都要有手藝絕活來立身養(yǎng)家。
民國二年
圖1:益泰永老牌匾
民國十年(1921年),曹棟樑將“益泰永”遷址到時有“旱碼頭”之稱的翟店古鎮(zhèn),同年十月獲得當時山西省政府財政廳頒發(fā)的《營業(yè)證》。
1940年,第三代傳承人曹棟樑之子曹水源跟隨父親從事木工雕刻,成為“益泰永”第四代傳統(tǒng)技藝傳承人。
二、調整發(fā)展階段(1949年—2013年)
1949年,曹棟樑帶徒弟和木雕工具一起并入到翟店木業(yè)社,繼續(xù)從事木器加工修繕行當。
1978年,第四代傳承人曹水源之子曹興勃跟隨爺爺第三代傳承人曹棟樑學習木雕工藝技術,成為“益泰永”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同年,便開始跟著爺爺曹棟樑拿起鋸刨鑿刀,為一些寺廟道觀和家庭門頭雕刻匾聯(lián)花板,并參與了一些風景名勝地的古建修繕工程。
1981年,曹興勃獨當一面,用“益泰永”的傳統(tǒng)木雕技藝重新開始定制木匾等木雕制作生意。
1994年,曹興勃全面恢復“益泰永”老字號,開始招收學徒,傳授技藝,加工產品。
2004年,曹興勃正式成立“益泰永木雕加工部”。后被稷山縣文化局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6年12月,萬榮縣李家大院進行全面修繕,“益泰永”公司承擔了匾額和楹聯(lián)雕刻的全部工程任務。同年,第五代傳承人曹興勃之子曹曉理開始學習“益泰永”傳統(tǒng)制作技藝,成為“益泰永”第六代傳承人。
2010年,曹曉理全面接管“益泰永”老字號。
三、轉型升級階段(2014年— )
2014年4月,曹曉理在父親原有的作坊式基礎上,正式注冊創(chuàng)辦了“山西益泰永木雕有限公司”。同年10月21日,“益泰永”商標注冊成功。
2017年,“益泰永”木雕制作技藝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1月6日,“益泰永”在太原建立“曹一刀木雕工作室”,作為窗口擴大社會對山西木雕的認識和了解,增強展示宣傳公司產品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019年,“益泰永”在不斷傳承的基礎上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推出了眾多由第六代傳承人曹曉理主持設計和制作的木雕工藝產品,不僅繼承先祖藝術基因,薈萃時代藝術風采,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藝術風格、雕刻手法,傳統(tǒng)中融合現代,工藝中體現人文,使作品彰顯出藝術性、鑒賞性和實用性的新時代“益泰永”木雕藝術特色。
2020年8月11日,“益泰永”與稷山縣職業(yè)中學共建美術專業(yè)實踐教學基地,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
2021年10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益泰永”第六代傳承人曹曉理發(fā)明的“一種永不開裂的木制牌匾對聯(lián)制作裝置及制作方法”發(fā)明專利證書。
2023年,山西益泰永木雕有限公司的注冊商標“益泰永”被山西省商務廳認定為第三批三晉老字號。
截至目前,“益泰永”不斷擴大規(guī)模、增置設備、招收員工、創(chuàng)作作品、參加展會,成立研學基地和大師創(chuàng)新工作室。在公司運行中遵循公司化運作模式,增強公司形象宣傳力度,致力精品作品創(chuàng)作,參與全國一些古建雕刻工程,從北京故宮到海南三亞,從古都西安到佛教圣地五臺山,從旅游勝地到尋常百姓家,從大殿匾牌到書案用具,處處彰顯出“益泰永”的木雕作品的藝術性和實用性。